提升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安徽日报 时间:2020-07-06 浏览量:2907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党和政府治国理政不变的初心。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夯实民生“底盘”。截至5月底,我省33项民生工程拨付资金949.3亿元,同比增长5.8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日前提出,要切实惠民生,着力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织牢织密织严公共卫生防护网、民生保障网、社会治理安全网。各地、各部门正多方整合资源,持续加强和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增进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补齐医疗卫生能力的短板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增一般债券资金使用上,省财政切块安排10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和事业发展,最大程度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和医疗卫生项目的资金需要。在新增专项债券项目安排上,加大对医院建设类项目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倾斜支持,省立医院、阜阳肿瘤医院新区建设等158个医疗卫生项目已成功发行使用180.6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占今年已发专项债券总额的18.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财政厅充分发挥政府债券在稳投资增动能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债券发行节奏和支出进度,大力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对医院建设类项目不纳入申报数量限制、优先评审入库、给予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分配上倾斜、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债券资金等政策支持,支持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努力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截至5月底,已有190亿元政府债券用于提升医疗卫生能力。

“从长远考虑,不断提升全省医疗卫生能力和水平,切实补齐医疗卫生能力不足的短板。”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将运用好政府债券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继续抢抓专项债券政策机遇,建立支出进度和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挂钩机制,充分发挥规范举债融资的政策功能,集中向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等领域倾斜,扩内需、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同时为全省稳投资、增动能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6月5日召开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共同强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提升区域社会治理统筹协调能力,推行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6月6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卫生健康部门共同签订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卫生应急领域深度合作,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开展跨区域远程诊治合作,开展公共卫生科技联合攻关,开展学科人才队伍联合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医疗救治资源配置机制。

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全省公共卫生防护网必将织得更加牢固。

织密民生保障网,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儿子最近想接我进城住,被我拒绝啦。现在农村环境好,空气又好,我觉得现在农村人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哩!”家住怀宁县马庙镇合一社区的黄百祥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推进农村改厕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让老百姓都能使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居民休闲健身有了更好去处;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群众满意的新家园……今年以来,随着全省33项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实施,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特别是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我省坚持以重点民生工程实施为抓手,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截至5月底,全省各级财政已累计拨付资金949亿元,有力有序推动民生工程实施。

“将强化财政民生投入,坚持保基本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对中央安排的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对农业、交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涉及使用专项债券的重大项目加强储备、优先支持,对一般性支出精打细算、坚决压减,对统筹盘活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罗建国说。

省财政厅提出,兜住基本民生底线,坚持以稳就业保民生为优先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支持健全完善有针对性的稳就业举措,用好就业资金、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等专项资金,认真落实就业创业系列奖补政策。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全面落实“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资金等。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是美好生活的具体目标。围绕“七有”,以重点民生工程实施为抓手,一件一件抓、一年一年干,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织严社会治理安全网,提高治理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

城市拥堵时,可以充当汽车拥堵“疏解员”、车流“分配员”;老人独居时,因为能够交叉分析而成为了“预警关怀员”;甚至在社区高空抛物这样一些社区烦心事上,也可以精准抓拍从而成为了新的“社区调解员”……在铜陵,该市联合科大讯飞打造的“城市超脑”,正让城市变得“耳聪目明”。

5月11日,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之一,铜陵正式上线“城市超脑”。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超脑”涵盖城市管理、社区治理、重点安全、民生服务、生态环保、宏观决策、疫情防控等7大类城市综合治理能力,致力打造成为面向城市治理、管理决策、公共服务等各大领域的综合应用工具,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

“比如城市管理涉及的事件种类繁杂,包括商户店外经营、建筑垃圾倾倒、违规户外广告等,过去只依靠铜官区约300名工作人员人工巡查,很难及时处置。现在‘城市超脑’发挥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可以很快发现并解决问题。”铜陵市铜官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数字化中心负责人周伟切身感受到,“城市超脑”的运行使得城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原先依赖人工巡查时,铜陵市每起城市管理事件的平均处理时间为3天至4天,现在仅需1天就能完成。

6月12日召开的省委平安安徽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网上网下两个战场,以防范化解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风险为着力点,突出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网络安全风险防控等工作。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好各级综治中心,推进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增强公共安全管理实效……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行业领域监管,共同把平安安徽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将为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