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光芒 在平凡处闪耀
来源: 时间:2025-09-28 浏览量:312

作为集团的一名基层宣传工作者,我有幸带着镜头和笔触走进分公司和项目一线,用镜头定格瞬间,以文字记录故事。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愈发清晰地感受到,“诚信共赢、卓越创新、忠诚担当、敬业清正”这十六字企业核心价值观,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化作无数束微光,在平凡岗位上闪耀,温暖着每一个角落,照亮前行的道路。

诚信共赢  精益求精铸精品

2023年深冬,长丰金岗路幼儿园项目一个分包商带着“省钱方案” 找上门来:用每吨便宜两千块的钢材,能省下80万成本。这个数字足够给项目部每个人多发点项目兑现,但项目总工陈工把报价单推回去,“图纸上的每根钢筋都连着良心,这钱,咱们不能赚。”

那晚深夜,项目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都看看这个数据!”他的手指重重叩在钢材检测报告上,老花镜后的眼睛里布满血丝,“耐腐蚀性差5%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十年后钢结构就会出现锈点,十五年可能就得局部加固。这是学校啊!不是临时板房!” 陈工拍在会议桌上的手掌,却让每个人心里发烫。深夜,带着3个技术员挤在办公室里,重新核算每一根梁柱的荷载数据。最终决定采用高标准钢材的同时优化结构设计,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项目验收时,业主说:“你们这份检测报告,比合同要求还多了3项。”

这件事让我明白:诚信不是抽象的口号,是焊枪下拒绝偷工减料的火花,是混凝土试块上真实的数据,更是老百姓住进我们建造的房子时,那安心、信任的眼神。

卓越创新 技术攻关当先锋

2021年,在阜阳无人机项目担任技术负责人郑磊负责小微创新。“技术工作来不得半点浮华,接地气才是根本”。郑磊说道。这位来自新疆的90后党员是无人机项目的“技术大拿”,他自从来到项目部,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女友虽然也在阜阳,离得比较近,但也是聚少离多。他总是笑憨憨的说:“我这不算啥,项目员工都这样。”他一心扑在技术钻研上,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深基坑施工难度很大,在没有抗拔检测装置的情况下,郑磊连夜设计图纸,设计好图纸之后,他只身前往废铁场找废铁制作试验。变则通,通则达,最终成功研发出抗拔检测装置。此装置采用法兰盘与工程桩连接,减少了焊接施工工序,工艺简单、操作便捷,为预应力抗拔桩检测赢得了工期,使得双层地下室在汛期来临之前施工完毕,为地库施工提前近一个月时间。他还坚持钻研BIM技术、利用新技术服务生产,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2021年双层地下室降水水井封堵,他又带头采用降水井钢盖板封堵施工工法,并顺利通过了集团工法。最终,项目2项科研已经立项,获得了2项专利。

正如任正非所说:“创新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每个岗位都是创新的沃土,每个创意都可能成为燎原星火。

忠诚担当 攻坚克难打头阵

2020年7月,在引江济淮小合分线项目施工过程中,上游蒋口河泄洪区水位超越警戒线,洪水险情危急。工程建设区域吴冲跌水处(涵洞)地势低洼,并且连接莲花圩等其他几处圩口,水位一旦越过此处,下游浏河社区居民和4000余亩农田则存在被洪水淹没的风险。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提前3天发现此处险情,鉴于水势危急,项目负责人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组织力量封堵缺口,将已经挖好的工程渠道破坏,并从其他施工点调集20余台机械设备运土填筑缺口,垒高压实。人手不够,项目管理人员全员上场,党员干部带头冲在防汛抢险第一线,连续50多小时奋战,填筑了宽200米、高13米的土堆,及时堵住了缺口。

汛情期间,项目部时时关注汛情变化,从提前发现险情到堵住缺口,用时2天,虽然牺牲了原有的工作面,但为当地居民打造了一道生命财产“屏障墙”,还收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发来的表扬信。此次防汛抢险,是建工水利工程建设中险情最危急、抢险最成功、工作量最大的一次。后续,当地政府派出部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筑牢“屏障墙”。

面对疫情、征迁问题和洪水的三重考验,为泄洪保万民,项目建设的90%的施工河道和5个弃渣场中的4个被洪水淹没,对工程产值进度造成不小的影响。为加快已经严重滞后的进度,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协调组织施工,加大资源设备投入,调整施工方案。那段时间加班成为常态,从项目班子到一线工作者,每个人都在咬着牙关工作,早晨天微微亮就要马不停蹄的去工作,晚上8点钟回来已经算早了。当时,大家计算,日均产值能达到260万,就这样大概持续了半年时间,项目用一年时间抢了两年的施工工期。

忠诚是信仰,担当是责任,攻坚是使命!在每次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我们的项目团队以忠诚为信念,以担当为使命,始终冲锋在前、战斗在先。无论是风雨中的坚守,还是黑夜里的鏖战,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困难面前不退缩,挑战面前敢亮剑”。

敬业清正  坚守底线控成本

建工水利合肥分公司,提起成本合约部部长朱红云的名字,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从事工程核算工作20多年来,她始终以“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本账目算到清”的职业操守,在造价审核等关键环节守住廉洁底线,被誉为“工程资金的守门人”。

2018年,在临泉名都城项目结算中,分包商试图通过虚报土方工程量多申报工程款。朱红云带领团队连续一周驻扎工地,对照设计图纸重新测量计算,顶着各方压力核减虚报工程量8700方,为公司挽回损失10余万元。面对分包方的“表示心意”,她当场退回装有现金的信封:“该付的钱一分不少,不该付的我一分不批。”

作为部门负责人,她主导建立“三级联审”核算机制,推行工程量“上游量、图纸计算量、实际测量量”三算对比机制,抓牢量差利润,将廉洁风险防控嵌入业务流程。坚持开展合规性培训,用真实案例警示团队,其培养的8名业务骨干均成长为廉洁标兵。

朱红云用行动诠释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廉洁品格。正如她办公桌前悬挂的座右铭:“核算的是数字,衡量的是良心。”这份坚守,让每分工程资金都闪耀着廉洁的光芒。

这些故事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微光,汇聚成集团发展的星河。当我整理这些文字时,突然明白:价值观从来不在墙上,而在——陈工推开的那张报价单,郑磊呕心沥血研发出抗拔检测装置,小合分线项目防汛抢险扛起的沙袋,朱红云严格审核的每一份结算单,它们如此具体,如此温暖,如此有力。如今,每个建工人正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企业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代言人,继续书写属于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



建工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