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国资学习强国、安徽日报】安徽建工集团:打好转型“组合拳” 跑出发展“加速度”
来源: 时间:2025-10-10 浏览量:913
主流媒体聚焦

10月10日,《安徽日报》推出专题报道,聚焦安徽建工集团转型发展成效,生动记录了集团深化“四大战略布局”、全力赋能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的扎实实践。报道指出,面对建筑行业下行压力,安徽建工集团以“破立并举、守正创新”的改革锐气,坚决冲破体制机制桎梏,成功走出逆势上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连续17年稳居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上市公司500强行列,排名持续攀升,2024年营收更是突破千亿元大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

一起来看报道原文,深入了解安徽建工的转型密码!

2025年10月10日《安徽日报》刊发


原文如下:

 在安徽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壮阔征程中,省属国企肩负着服务大局、引领发展的时代重任。面对建筑行业深刻变革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考验,安徽建工集团以“破立并举、守正创新”的改革锐气,毅然冲破体制机制桎梏,在转型浪潮中勇立潮头、开辟新局。

 近年来,该集团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大力实施全省、全国、全产业链、全球“四大战略布局”,以“投资+施工”双轮驱动激活发展动能,精心布局高速公路投资、智能制造等十大业务板块,成功在行业普遍下行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量质齐升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以实干担当彰显了省属国企“顶梁柱”“压舱石”的硬核力量。

安徽建工科技园(蜀山园区)

 “投建运”一体化引领 奏响转型升级“奋进曲”

 今年7月10日,安徽建工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首条高速公路——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淮北段较计划工期提前10个月建成通车运营,标志着该集团以高速公路投资为战略支点,助力国家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实现里程碑式跨越。

 徐淮阜高速淮北段和宿州段是该集团首条采用“投建运”一体化模式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在项目筹备阶段便明确了资金需求与风险评估,建设阶段优化施工管理,运营阶段强化收益保障,形成闭环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从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角度看,‘投建运’一体化模式是一项创新。”安徽建工集团投资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杨军一语中的。与传统模式相比,该模式可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创新的施工统筹、完善的配套服务和高效的运营管理等为项目持续注入内生动力,实现项目自平衡。

 高速公路“投建运”一体化模式也是该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该集团精准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要求,紧抓我省“五纵十横”高速路网投资机遇,坚持省内省外市场并重,以“建一个项目、树一座标杆、拓一片市场”的“以建促拓”模式,构建“短期攻坚+长期布局”市场开拓体系,推动高速公路投资市场向更高能级迈进,加快集团转型升级步伐。

 截至目前,该集团累计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已达24条,总里程超1200公里,一张辐射省内外的高速路网,已成为集团战略转型的坚实基石。

 “每一条路,都是连接民生福祉与发展机遇的纽带。”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持续放大“投建运”一体化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再发力,为安徽打造交通强省贡献更多力量。

安徽建工智能制造公司机器人焊接系统设备

智能制造破局 开启绿色转型“新篇章”

 走进安徽建工集团(长丰)智能绿色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栋206平方米的两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样板间格外醒目。这里没有传统工地的尘土飞扬与嘈杂喧嚣,仅用8名工人、7天时间,便完成了一栋精致房屋的搭建。“我们自主研发的‘搭积木’式基础系统,用全站仪精准放线,五步就能搭起建筑的‘钢铁骨架’。”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涂涛的介绍,揭开了装配式建筑的“高效密码”。

 这个看似简单的装配式钢结构,却蕴含着诸多“黑科技”:它采用三角形稳定原理,自重仅为传统砖混房屋的40%,抗风性能更优,抗震设防烈度可达8度;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80%,人工成本降低30%以上;内部空间可灵活调整,打破了传统建筑“一建定终身”的局限。从“现场浇筑”到“工厂预制”,从“人海战术”到“智能装配”,安徽建工集团正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颠覆性理念,强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转型。

 如今,该集团智能制造业务已形成建筑钢结构、交通安全设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船舶制造、临建房屋等产品体系,实现业态多元化发展。在杭州设立营销办事处,生产基地覆盖合肥、芜湖、六安等地并辐射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市场份额逐年攀升。与此同时,集团正加速推进厂区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行厂区标准化管理,促进产品向低碳化、装配化方向迭代升级。

 “转型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着眼未来。”集团智能制造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公司将深化数字化转型,扩大BIM技术、AI技术等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努力朝着“黑灯工厂”“灯塔工厂”的建设方向迈进;积极拓展海工产品等新领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培育新的增长极,让智能制造成为集团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安徽建工自主投资建设的徐淮阜高速淮北段、宿州段

转型动能强劲 铸就企业品牌“硬实力”

 9月15日,“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和稳健的发展态势位列第261位——这是该集团连续17年跻身该榜单,且2024年、2025年分别较上年跃升21位、3位,行业认可度、品牌影响力、社会美誉度持续攀升。

 在当前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大幅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安徽建工集团为何能实现“稳中有进、持续跃升”?为何能稳坐“中国企业500强”宝座?答案,就藏在其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与系统性变革的魄力中。

 曾几何时,和许多老牌国企一样,安徽建工也面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业务重叠、资源分散的“成长烦恼”,二级单位“小而全”、聚焦主业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发展。为此,集团以“刮骨疗毒”的决心,从顶层设计入手,研究制定了“三定”方案,从集团机关、所属二级单位、三级分子公司直至项目部,一律定岗、定员、定编,全面精简机构和机关人员,实现“瘦身健体”。

 更为关键的是,集团以系统思维推进专业化整合,将分散在各二级单位的10余项业务进行“合并同类项”,成立智能制造集团、商贸物流集团、检测科技集团等子公司。通过整合,成功构建了以投资为引领,业务涵盖高速公路投资、智能制造、房地产(康养产业)、建筑工业化、建材商贸物流、设计施工检测、新能源、社会服务业、食品产业及金融等十大板块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改革成效,数据为证。2024年,集团科研设计业务同比增长30.1%,建筑工业化业务同比增长69%,智能制造业务同比增长196%,建材商贸物流业务同比增长143.9%,设备租赁业务同比增长200%,“1+1>2”的整合效应、拳头效应充分释放,企业发展韧性显著增强。

 抓改革、解难题、谋发展,近年来,安徽建工集团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24年集团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控股与股份获双AAA资信最高等级,《财富》中国500强排名提升12位,成功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一系列亮眼成绩印证了转型发展的成效。

 “集团当下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实施‘四大战略布局’,加大投资业务拓展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方位推动集团全面转型升级,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更多‘建工力量’”。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盛明宏说。

 从模式创新到产业升级,从深化改革到品牌跃升,安徽建工集团的“组合拳”,拳拳有力、招招制胜。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我超越,更是新时代安徽国企锐意改革、勇毅前行的生动缩影。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安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安徽建工集团这家老牌国企正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强劲的动能,奋力跑出转型发展的“加速度”,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