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智造”新篇章 | 建工智能制造焊接产线擘画转型升级新蓝图
来源: 时间:2025-10-21 浏览量:306

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智能钢结构产线焊接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与持续升级,正成为推动行业向高效、优质、绿色方向发展的关键力量。建工智能制造六安公司立足生产一线,精准识别传统焊接模式的发展瓶颈,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驱动,通过系统分析人工焊接与机器人焊接的多维差异,成功走出一条“技术赋能、质效双升”的转型升级路径。

突破传统焊接困局,应对效率与质量双重挑战

微信图片_20250926144320_2863_32.jpg

过去,公司焊接作业长期依赖人工完成。焊工需在弧光强烈、烟尘弥漫、高温炙烤的复杂环境中持续作业,职业健康与安全压力突出。更重要的是,焊接质量高度依赖个人技能,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尚可保障焊缝精度,而新手操作则易因手法不稳定导致虚焊、漏焊等质量问题,造成产品一致性难以控制。这种人工作业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焊接质量的严苛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与规模发展。

智能焊接优势凸显,多维重塑制造新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717170917_1815_32.jpg

  为系统破解传统模式局限,公司坚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分批次引入21台焊接机器人。该批设备搭载6轴机器臂,具备良好的抗碰撞与抗冲击能力,即使在高速全位置运行中发生碰撞,也能快速恢复零点定位与作业精度,保障生产连续性。视觉系统采用大线扫全局相机配合三合一相机,有效提升扫描识别效率。单套设备作业范围达12米乘3米,充分满足桥梁内隔板等大型构件的焊接尺寸需求。

微信图片_20250926144316_2862_32.jpg

 在效率与成本方面,智能焊接机器人实现从“人力驱动”到“机器增效”的转变。设备可突破生理限制持续运行,大幅缩短单件产品焊接周期,整体生产效率显著优于人工。凭借精准的路径控制与毫秒级参数调节能力,焊材损耗降低约15-20%,产品返工率下降30%以上,投资回报周期清晰可控。据测算,在每位熟练技工操作两至三台设备的协同模式下,焊接效率提升明显,每吨重钢生产成本节约50元,单台机器人年均综合节约成本达数十万元,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微信图片_20250702093850_1435_32.jpg

 在质量与安全方面,智能焊接实现从“经验依赖”到“标准统一”的跨越。数据显示,一名熟练技术工可同时操控三台焊接机器人,日焊接量约等同于三名焊工,而质量稳定性远超人工。机器人通过预设程序与传感器实时反馈,确保每条焊缝的宽度、深度与熔合度均符合高标准要求,将偏差严格控制在±0.1毫米范围内,彻底解决传统焊接质量波动难题。此外,机器人替代人工执行高风险工序,使触电、烫伤等安全事故率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并有效减少弧光、金属粉尘对人体的伤害,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

微信图片_20251020172819_61_215.jpg


在战略与行业协同方面,智能焊接推动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升级。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该技术通过优化能耗管理,将待机功耗控制为传统人工设备的三分之一,并减少焊接烟尘与废渣排放超过40%,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同时,智能焊接降低了对熟练焊工的依赖,有效缓解用工紧张,并以稳定的高质量输出,支持企业进军桥梁、核电等高要求钢结构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

夯实智能制造根基,彰显国企产业使命担当

47e2c7cb6f3a45d82d0b466e822880ea.jpg


   智能焊接技术所提供的高精度与高可靠性,为集团全产业链做强智能制造业务战略奠定了扎实的质量基础。建工智能制造六安公司通过机器人产线的规模化应用,构建起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体系,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目前,该智能产线已成功应用于科大商学院、枞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多个大型重点项目,为工程高质量快速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微信图片_20250702100916_1440_32(1).jpg

面向未来,六安公司将继续深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不断完善智能化焊接产线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提升效能,努力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